智能检测装备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5年)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面向制造业转型升级和国家重大战略急需,紧扣检测装备精准、可靠、智能、集成发展趋势,围绕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制造全过程,着力突破核心技术、增强高端供给、加快推广应用、壮大市场主体,打造适应智能制造发展的智能检测装备产业体系,支撑制造强国、质量强国、数字中国建设。
(二)基本原则
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突出企业在技术创新和应用推广等方面的主体地位,以市场为主导促进生产要素有效配置和集聚,培育智能检测装备专精特新企业和产业集群。强化政府规划引导和政策统筹协调,依托国家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等建设,推进智能检测装备创新及应用,加快完善公共服务体系,营造产业良好发展环境。
坚持用研结合,急用先行。围绕产线、车间和工厂等智能制造系统建设,强化检测技术与制造过程深度结合,促进检测装备创新迭代提升。面向国家战略需求,优先发展满足快速、高效、在线等检测需求的关键装备和系统,加快研究产业基础共性检测技术、方法和原理。
坚持融合发展,多方协同。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强化检测技术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加强检测数据互联互通,提高智能检测装备性能、效能和价值。引导科技、产业、金融、贸易各方密切合作,鼓励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加速创新装备规模化推广,构建完善产业生态。
二、行动目标
到2025年,智能检测技术基本满足用户领域制造工艺需求,核心零部件、专用软件和整机装备供给能力显著提升,重点领域智能检测装备示范带动和规模应用成效明显,产业生态初步形成,基本满足智能制造发展需求。
——技术水平明显提高。智能检测装备创新体系初步建成,突破50种以上智能检测装备、核心零部件和专用软件,部分高端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产品质量明显提升,攻克一批智能检测基础共性技术。
——行业应用显著深化。推动100个以上智能检测装备示范应用,培育一批优秀场景和示范工厂,深化智能检测装备在机械、汽车、航空航天、电子、钢铁、石化、纺织、医药等8个领域的规模化应用。
——产业体系初步构建。建成从材料、元器件、零部件、专用软件到装备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以及涵盖标准、检测、人才等在内的产业体系。培育30家以上智能检测装备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打造10个以上产业领军创新团队,用户敢用愿用的市场环境明显改善。
三、重点工程
(一)产业基础创新工程
实施智能检测装备产业基础创新工程,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知识产权利益分享机制为纽带、政产学研用协同的智能检测装备产业创新体系,建设一批技术创新机构,加强智能检测理论方法、先进检测技术研究和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突破一批关键核心零部件和专用软件,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1.建立健全创新体系。支持建设一批国家级智能检测装备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创新中心等研发创新载体,加强前沿和共性技术研发。充分发挥行业龙头企业、科研机构、高校等作用,推动产业链协同创新,加快创新成果转移转化。鼓励企业加强技术中心建设,开展关键技术和应用技术开发。
2.加强核心技术攻关。积极跟踪国内外智能检测装备技术发展趋势,研究新型量值传递溯源、超常测试技术等智能检测理论方法和共性技术。加强与重点领域用户需求对接,开发适配制造工艺的专用检测技术。推进人工智能、5G、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融合应用,提升智能检测装备感知、分析、控制、决策能力和水平。
3.加快补齐产业基础短板。系统梳理智能检测装备关键短板,引导材料、元器件、零部件、专用软件企业与整机企业有机结合,开展产业链协同攻关。组织开展重点产品、工艺“一条龙”应用示范,大力推进优质基础产品市场应用,促进形成上中下游互融共生、分工合作的智能检测装备产业链新格局。
2.研制专用软件。开发结构化、非结构化的高频检测数据处理与分析技术,发展故障诊断、智能分析、在线快速评价技术与软件,可靠性、寿命数据分析软件,机器视觉算法、图像处理软件等专用检测分析软件以及典型产品检测基础数据库。 |
实施供给能力提升工程,面向国计民生和国防建设重点领域,围绕制造过程、产品质量、设备运行、远程运维、安全环境等方面智能检测迫切需求,突破发展一批前沿智能检测装备,升级换代一批通用智能检测装备,研制一批专用智能检测装备,改造升级一批在役检测装备,提升智能检测装备供给能力。
1.攻克一批前沿智能检测装备。在事关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的量子信息、虚拟检测、生命健康、脑科学、空天科技等基础核心和前沿科技领域,加强基础理论、新型制造工艺与原创性检测技术融合创新,攻克发展一批前沿智能检测装备。
2.发展一批通用智能检测装备。针对制造业化学成分分析、性能测试、几何量测量、可靠性评价等通用检测需求,融合5G、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技术,通过成果熟化、试验验证、迭代进阶、小试中试等工程化攻关,升级换代一批应用面广的通用智能检测装备。
3.研制一批专用智能检测装备。围绕机械、汽车、航空航天、电子信息、钢铁、石化、纺织、医药等行业专用检测需求,支持用户牵头,产学研用跨学科、跨领域攻关,开展基于数字模型的正向设计,融合新原理、新材料、新工艺,研制开发一批专用智能检测装备。加强新材料、生物制造等新兴领域专用检测装备研制。
4.改造升级一批在役检测装备。面向传统制造领域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需求,通过嵌入传感器、控制器、通信模组等智能部件或装置,改造一批生产线在役检测装备,促进制造装备与检验测试装备互联互通,提升产品智能化水平,支撑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建设。
2.专用智能检测装备。 |
2.汽车行业。针对汽车定制化、轻量化、智能化、电动化发展带来的检测需求,实现汽车底盘压铸件、传动系统、车身以及动力电池、整车总装等环节的智能检测。 3.航空航天行业。针对航空航天行业广泛应用新材料、新工艺、新结构带来的检测需求,实现大型结构件、发动机叶片和机匣、航天器舱段、整机等制造装配的高效、高精度、系统化检测。 4.电子行业。针对电子行业高洁净度、超精细加工带来的检测需求,实现对膜厚、缺陷、电磁性能等参数的智能检测。 5.钢铁行业。针对钢铁生产绿色低碳、提质增效、连续高效等带来的检测需求,实现钢水液面检测、结晶器漏钢检测、铸坯缺陷、板形控制、板材质量、废钢智能分拣等高效冶炼连铸、先进轧制关键环节的精准在线检测。 6.石化行业。针对油气储运、生产加工、氢能利用等应用场景关键设备和部件安全、连续、高效的检测需求,实现生产作业参数、产品质量分析、关键设备和部件运行、生产环境安全监测等关键环节的智能检测。 7.纺织行业。针对加工对象柔性大幅面、易变形、三维立体,加工过程高速动态、瑕疵种类多等带来的检测需求,实现纺丝、纺纱、织造、非织造等关键环节的智能检测。 8.医药行业。针对原料药合成晶型控制、高端注射剂和口服制剂生产等关键工艺的质量控制和缺陷检测需求,实现药品关键生产工序和包装环节的智能检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