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11日至13日,由中国航空学会、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质量安全应急部指导,中国航空学会可靠性工程分会主办,中国电子信息行业联合会试验检测分会(以下简称“试验检测协会”)协办的“中国航空学会可靠性工程分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在江苏省扬州市成功举办。为进一步推进试验检测领域的持续发展和创新,促进试验检测领域学术交流与合作,推动试验检测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层面的创新发展,试验检测协会副理事长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可靠性工程研究所具体承办了“试验检测技术创新与应用”专题论坛。论坛聚集了高校、军工、轨道交通、移动互联网、家电等多个行业领域的专家学者,37家单位的80余名代表参与本次论坛。论坛为期2天,共设置了12个学术报告,涉及软件、电磁兼容性、环境与可靠性等多个试验领域。
论坛首先由试验检测协会秘书长袁立峰致辞,向参加专题论坛的专家和学者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希望通过本次论坛,加强试验检测机构间的沟通交流,扩大试验检测协会的影响力,提升试验检测行业的技术能力。
本次论坛共分为两场,“试验检测技术创新与应用专题论坛(一)”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可靠性工程研究所路云峰主任主持。报告内容包括软件和电磁兼容性两个专业领域。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通信信号研究所程远研究员分享了高速铁路列车运行控制系统仿真测试技术研究及实践。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主任工程师胡志远分享了ICT领域软件可靠性测评技术演进历程、技术实践及可靠性测评技术在新产业、新技术背景下的机遇与挑战。
小米公司可靠性测试工程师王弟元从可靠性测试的全面性、数据应用、检测技术以及测试体系升级等不同维度对小米的消费电子测试体系进行了介绍。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可靠性与系统工程学院副院长艾骏教授对传统软件可靠性测试与评估技术进行了总结,分析了人工智能技术在软件可靠性测试评估中面临的问题,介绍了人工智能技术在软件可靠性工程中的应用。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通信信号研究所李天石研究员对铁路信号产品电磁兼容检测与实际电磁环境差异情况进行了解析,并给出了优化试验方法和增加试验项目的对策。
西安西测测试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试验技术主管李永辉介绍了电缆束注入脉冲激励传导敏感度仿真技术,基于CS115试验要求,通过建立试验配置的等效电路模型,分析电缆束注入脉冲激励的注入原理,并针对不同试验电缆进行了仿真结果的对比。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后孟有为的报告聚焦于用频系统的三大基础电磁特性—电磁发射特性、电磁接收特性与电磁敏感特性,探讨其内在机理及其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规律,并针对现有试验方法的局限性探索创新性解决方案。
“试验检测技术创新与应用专题论坛(二)”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可靠性工程研究所李晓钢教授主持,报告聚焦环境与可靠性试验领域。
中国航空综合技术研究所副总师傅耘研究员以“三级跨越”来讲述军用装备环境试验标准从无到有、从环境试验到环境工程、从跟踪研仿到自主创新的发展历程,重点讲述修订后的GJB 150B的新理念、新架构、新技术,同时分享了标准修订“背后的故事”。
美的集团的汪建军高工分享了企业在环境试验设计方面的一些探索,介绍了环境试验设计的高效方法。
美团的可靠性测试负责人张坤对正向可靠性研发工程进行了介绍,解析了共享产品典型工程特点和痛点,并分享了基于正向开发的可靠性测试方法。
北京纵横机电科技有限公司陈蓝副主任对复兴号动车组牵引、制动、网络及车载安全系统的产品健康管理工作进行了介绍。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刘传家副主任以“数据驱动,数据找人”为核心理念,系统阐述了实验室数字化管理建设的实践路径,并在广度和深度两个维度探索思考智能检测实验室数字化建设方向。
在提问环节,报告嘉宾和与会人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互动,现场气氛热烈。
报告结束后,主持人向报告嘉宾颁发了荣誉证书。
本次专题论坛汇聚了试验检测领域专家、学者及从业人员,共同探讨了试验检测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应用实践及未来发展趋势,促进了试验检测领域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推动了试验检测领域的持续发展和创新。
大会同时还设置了高质量学术成果发表圆桌论坛,邀请了多家SCI及核心期刊、出版社就如何发表高质量成果进行探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中国科技期刊卓越中文领军期刊、EI检索、核心期刊)和兵器工程学报(核心期刊)等机构面向与会单位征集专栏论文,后期将择优组成专栏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