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会动态

第二轮通知|中国航天结构强度与环境工程专业信息网学术交流会、第三届复杂装备可靠性工程与科学研讨会暨第十二届模型验证与确认研讨会

作者:     时间:  2025-09-08



图片



INVITATION

会议背景



图片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质量强国”,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强度环境与可靠性工程作为装备质量保证的重要一环,对提升装备质量与可靠性、提高效费比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装备服役环境愈加恶劣、功能性能更加复杂,而成本费效控制要求越来越高,亟需强度、环境与可靠性技术升级换代。为进一步推动强度环境与可靠性专业发展,促进强度环境与可靠性领域高水平学术交流,由北京强度环境研究所、中物院总体工程研究所、湖南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联合主办的“中国航天结构强度与环境工程专业信息网2025年学术交流会”“第三届复杂装备可靠性工程与科学研讨会暨第十二届模型验证与确认专题研讨会”定于2025年9月19~21日中国·西安召开。

本届会议以“创新引领,AI赋能,共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为主题,邀请强度环境与可靠性领域国内外知名学者、资深领域专家等做大会报告,同期组织分论坛和专题论坛等丰富活动。欢迎广大专家学者、科技工作者、工程技术人员和高校师生踊跃参加。

图片



INVITATION

 会议主题



图片

创新引领,AI赋能,共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主要议题

01

飞行器结构强度分析与试验技术

1) 可重复使用航天器结构强度与试验技术

2) 可重复使用航天器复用性能评价体系

3) 结构静强度理论分析、试验与仿真技术

4) 结构动强度理论分析、试验与仿真技术

5) 结构热强度理论分析、试验与仿真技术

6) 复合材料结构跨尺度强度评估技术

02

环境预示、模拟与控制技术

1) 力学环境预示、试验与控制技术

2) 空天环境探测与模拟技术

3) 深远海环境模拟与试验技术

4) 电磁环境模拟与试验技术

5) 气候环境模拟与试验技术

6) 综合环境模拟与试验技术

03

先进测试技术

1) 基于人工智能的损伤识别与评价技术

2) 多物理量参数智能感知技术

3) 结构在线状态监测与评估

4) 力热响应参数先进测试技术

5) 极端环境新型传感测试技术

04

实战化试验评估技术

1) 基于实战化的装备通用质量特性综合鉴定技术

2) 战场目标毁伤效果及实战化靶标可靠性评估技术

3) 装备复杂实战环境及边界考核条件综合模拟试验技术

4) 面向实战的装备通用质量特性在役考核与评估技术

05

数字化试验技术

1) 人工智能与大模型应用技术

2) 多专业虚实融合试验技术

3) 试验全链路大数据管理与深度应用

4) 数字模型校验与鉴定技术

5) 数字化试验设计技术

6) 自主可控工业软件

06

先进试验设备研制技术

1) 试验装备数字化基座研究与设计

2) 自主可控的数字化试验装备产品

3) 复杂环境试验设备设计与制造

4) 极端环境试验设备设计与制造

5) 先进试验设备标定技术

6) 智慧实验室

07

可靠性理论与方法

1) 系统可靠性理论

2) 可靠性统计

3) 可靠性数学

4) 可靠性物理

5) 可靠性设计

6) 不确定性量化

7) 软件可靠性

08

退化机理与失效物理

1) 力-热-化、腐蚀-老化等多学科退化机理

2) 加速退化机理

3) 疲劳损伤机理

4) 复杂系统多层级关联失效物理

09

可靠性试验与仿真

1) 可靠性试验理论与方法

2) 复杂综合环境等效模拟理论与再现

3) 可靠性加速试验理论、模型与技术

4) 可靠性试验验证与评估

5) 模型V&V

10

故障诊断与健康管理

1) 自主故障诊断与预测技术

2) 混合智能诊断与预测技术

3) 数据处理与多源信息融合

4) 智能故障诊断与预测方法

11

可靠性工程应用

1) 工程装备系统

2) 电子信息系统

3) 量子系统

4) 智能系统

5) 生命系统及新兴系统

12

可靠性前沿与新兴技术

1) 人工智能

2) 多源数据融合

3) 数字孪生

4) 云计算

5) 物联网等共性支撑与新兴技术



INVITATION

 大会组织机构



指导单位

中国宇航学会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科学技术委员会

中国核学会核工程力学分会

中国运筹学会可靠性分会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机械设计分会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科学技术委员会

主办单位

北京强度环境研究所

中物院总体工程研究所

湖南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

中国宇航学会结构强度与环境工程专委会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科技委力学及环境工程专业组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科技委质量与可靠性专业组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科技委强度环境与可靠性

技术专业组

可靠性与环境工程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

北京卫星环境工程研究所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协办单位

中国航空综合技术研究所

中船综合院

工业和信息化部第五研究所

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

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

中国核动力设计研究院

中物院流体物理研究所

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

航天科工防御技术研究试验中心

湖南云箭集团有限公司

天津航天瑞莱科技有限公司

航空工业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西南交通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沈阳工业大学

北京航天希尔测试技术有限公司 

浙江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华东理工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吉林大学

河北工业大学

大连理工大学

中山大学

西北工业大学

国防科技大学

中国电子信息行业联合会试验检测分会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重庆大学

南京理工大学

北京航天斯达科技有限公司

支持单位

上海标智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奇石乐精密机械设备(上海)有限公司 

大连新亮兴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北京曼索科技有限公司

山东利恩斯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睿拓时创科技有限公司

天津海帅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挚感(苏州)光子科技有限公司

宝利泰测量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山东双测安全信息技术产业研究院有限公司

无锡瑞来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江苏泰斯特电子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持续更新中)

支持媒体

《强度与环境》

《Journal of Reliability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航天器环境工程》



INVITATION

 大会学术委员会



(按姓氏拼音排序)

顾  问

陈小前  陈学东  段宝岩  范瑞祥  胡海岩

东  李杰  欧阳晓平  孙昌璞  唐

涂善东  王自力 辛万青   于登云  赵宪庚  左明健

委  员

艾邦成  鲍珂  陈刚  陈海鹏  陈洪波  陈建兵

陈坚强  陈龙淼  陈文华  陈新发  程勇  程玉华

崔利荣  杜亦牧  傅立斌  高亮  高洋  郭

甘娥忠  韩旭  郝鹏  洪军  胡昌华  胡殿印

胡彦平  黄洪钟  黄琦  姬广振  姜潮  蒋文春  

亮  康国政  康锐  亢战  李海波  李浩  

明  李明海  李平  李振环  梁军  林京  

刘才山  刘检华  刘宇  刘志峰  龙新平  陆峰  

吕大刚  吕震宙  马敬  孟松鹤  南宫自军

潘安君  潘兵  潘尔顺  潘忠文  彭志科  邱志平

任立明  任占勇  任志英  荣吉利  荣克林  宋学官

涛  汤银才  仝宗凯  万强  王从思  王

王海林  王建民  王晶  王梦魁  王清远  王少萍

王晓晖  韦冰峰  魏发远  吴德慧  肖坤建  肖世富

谢里阳  谢细明  轩福贞  阎君  姚雯  尹晓峰

叶雪荣  于开平  臧朝平  张建华  张显程  张义民

张东明  赵鹏  赵先  赵宇  朱顺鹏  朱曦全

朱小龙  訾斌  宗周红

大会主席


王晓晖

北京强度环境研究所 所长


大会副主席

贾  亮

北京强度环境研究所 副所长

万  强

中物院总体工程研究所 副所长

姜  潮

湖南大学 副校长

刘  宇

电子科技大学 院长

组织委员会

(按姓氏拼音排序)


珂  毕司峰  曹纪兴  曹立雄  陈传海  陈大圣  

陈光宋  丁陈森  董文杰  董显山  方冠奇  费成巍  

符修文  付兴  高飞  贾新宇  关雪飞  郭亮  

丽  何佳龙  何振威  洪良友  胡恩来  胡书领  

胡伟飞  黄承赓  嵇晓宇  郏维强  蒋琛  孔雪峰  

霆  李博川  李贵杰  李海波  李际超  李建  

娇  李璐祎  李乃鹏  李维  李晓阳  李孝鹏  

李永波  李哲  林起崟  林焱辉  刘畅  刘

杰  刘茜  刘信恩  刘炎  龙湘云  罗伟峰

昊  马晨阳  马远卓  苗军  倪冰雨  裴

彭卫文  钱锦远  乔百杰  谯自健  秦毅  秦朝红

邱青安  石怀涛  石先杰  石岩  史亚云  宋学官

孙兴悦  童哲铭  万志强  汪宗太  王迪  王

晗  王磊  王龙  王攀  王庆华  王润梓

涛  王先芝  王晓刚  王晓天  王泽群  魏鹏飞

喆  吴蓓  吴德慧  吴建国  吴峥涛  夏侯唐凡

夏唐斌  肖蜜  谢朝阳  辛格  邢金朵  熊芬芬

彬  杨军  杨乐昌  杨强  阳勇  叶雪荣

叶正梗  勇珩  于荣刚  员婉莹  詹振飞  张德权

张生鹏  张胜鹏  张书锋  张小玲  张益鸣  张

张子剑  赵博  郑小虎  周笛  周奇  周

朱明亮  朱顺鹏  朱文金



INVITATION

会议安排



会议时间

2025年9月19日(全天)  大会报到

2025年9月20日(上午)  大会主题报告

2025年9月20日(下午)  分会场报告

2025年9月21日(上午)  大会主题报告

2025年9月21日(下午)  分会场报告

会议地点

陕西宾馆
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丈八北路1号

中国 西安 陕西宾馆

(西安市雁塔区 丈八北路1号)

大会特邀报告

《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面临的技术挑战》

容  易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总师/研究员

《核设施退役关键技术及数字化软件平台》

姜  潮 湖南大学 副校长/教授

《航天飞行器结构可重复使用性能验证与评估技术》

朱曦全 北京强度环境研究所 副总师/研究员

《极端环境下陶瓷基复合材料的力-热-化耦合行为研究进展》

索  涛 西北工业大学 院长/教授

《航天器试验和剪裁的几个关键技术》

向树红 北京卫星环境工程研究所 研究员

《关于可重复使用飞行器复用性能评价的几点思考》

梁  军 北京理工大学 教授

《堆叠星组合体结构机构设计及非线性振动抑制》

潘忠文 北京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 副总师/研究员

《复杂系统中的全概率不确定性传播与整体结构可靠性:若干进展与挑战》

陈建兵 同济大学 教授

《航天装备力学模型验证与确认》

贾  亮 北京强度环境研究所 副所长/研究员

《面向重大自然灾害的基础设施韧性与优化》

刘  宇 电子科技大学 院长/教授

《随机系统统计矩估计的降维积分法:研究进展》

吕大刚 哈尔滨工业大学 教授


分会场

分会场1

动力学载荷与力学环境技术

召集人:王冬、荣克林、侯传涛、秦朝红

主要议题:

  • 动力学载荷分析、测试与识别技术

  • 动力学响应分析与预示技术

  • 飞行器装备全寿命周期力学环境(振动、噪声、冲击)条件设计技术

  • 基于损伤分析的耐久性试验条件设计与验证技术

  • 先进振动、噪声、冲击试验模拟技术与设备

  • 力学环境防护与抑制技术

◆报告题目1:航天飞行器力学环境问题

→荣克林 北京强度环境研究所,研究员


◆报告题目2:恶劣环境跑道飞机起降技术研究进展

→李  斌 西工大航空学院,教授


◆报告题目3:火星上升器力热环境特点与预示技术

→胡迪科 上海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研究员


◆报告题目4:飞行器突风动载荷计算分析方法研讨

→黄  虎 中航工业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高工


◆报告题目5:民营航天力学环境适应性工程实践

→岳之光 东方空间技术(山东)有限公司,首席专家


◆报告题目6:飞行器全生命周期环境工程技术进展

→王一楠 北京机电工程总体设计部,研究员


◆报告题目7:振动台选择指南--振动台相关国际标准介绍

→张巧寿 北京强度环境研究所,研究员


◆报告题目8:基于概率深度学习的时频域响应映射预示方法

→董龙雷 西安交通大学,教授


◆报告题目9:装备作战环境分析与试验方法研究

→张生鹏 航天科工防御技术研究试验中心,研究员


◆报告题目10:复杂环境下飞机新型降噪设计

→周  杰 西北工业大学,教授


◆报告题目11:飞机振动载荷环境谱编制方法现状与展望

→李凯翔 中国飞机强度研究所,研究员


◆报告题目12:基于 CFD 的多物理场耦合环境下飞行器结构振动问题研究

→贺  顺 西北工业大学,教授


◆报告题目13:热-噪声载荷下复合材料连接结构的非线性响应研究

→刘  振 西安交通大学,教授


◆报告题目14:装备舰船力学环境适应性评估

→郑照明月 四川航天系统工程研究所,高工


◆报告题目15:航天结构动力学系统辨识与特性预示

→马志赛 天津大学,副教授


◆报告题目16:航天器非线性隔振器研制

→周春燕 北京理工大学,副教授


◆报告题目17:深度学习在典型航空航天结构动力学问题中的应用

→王  乐 西北工业大学,副教授


◆报告题目18:爆炸分离冲击试验模拟的时域特征影响分析

→丁  沛 北京强度环境研究所,高工


◆报告题目19:力热循环载荷下推力室内壁失效与寿命研究

→李睿智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教授


◆报告题目20:航空薄壁结构热振耦合振动疲劳设计与试验技术

→刘江华 中航工业一飞院,高工

◆报告题目21:系统级产品基本安全性试验实践交流

→张平平 四川航天系统工程研究所,高工


◆报告题目22:飞行器结构振动抑制技术

→田  玮 西北工业大学,副教授

◆报告题目23:运载火箭多点激励爆炸分离冲击环境试验技术

→陈  鑫 天津航天瑞莱科技有限公司,副主任

◆报告题目24: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多层级结构强度评估方法研究

→李军平 北京强度环境研究所,工程师


分会场2

高性能可重复使用火箭

召集人:吴会强、张建华、李   哲、周   畅

主要议题:

  • 可重复使用航天器结构强度与试验技术

  • 可重复使用航天器复用性能评价体系

  • 结构静、热强度理论分析、试验与仿真技术

  • 结构动强度理论分析、试验与仿真技术

  • 结构热强度理论分析、试验与仿真技术

  • 复合材料结构跨尺度强度评估技术

  • 健康监测技术

◆报告题目1:热防护研究进展与未来试验需求展望

→屈  强 北京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研究员


◆报告题目2:可重复使用结构TPS脱粘导波快速检测与评估

→屈文忠  武汉大学,教授


◆报告题目3:典型热防护结构重复使用性能测试与评估技术

→吴振强 北京强度环境研究所,研究员


◆报告题目4:力-热-氧耦合下C/SiC复合材料氧化失效机理与强度预测 

→周  松 西北工业大学,研究员


◆报告题目5:N1 重型火箭研制试验分析研判

→吴小宁 北京强度环境研究所,研究员


◆报告题目6:典型热防护材料表面催化再结合特性表征研究

→金  华  厦门大学,教授


◆报告题目7:高速飞行器超高温载荷模拟及测试技术研究

→肖乃风 北京强度环境研究所,研究员


◆报告题目8:可重复使用飞行器结构耐久性严重谱编制技术

→贺小帆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


◆报告题目9:星舰中的动力学问题介绍

→杨执钧 北京强度环境研究所,高级工程师


◆报告题目10:机织复合材料异形结构内部纱线形态及力学性能的数字化表征方法

→葛敬冉 北京理工大学,副教授


◆报告题目11:航天装备结构冲击损伤有限元仿真探索

→李  典 北京强度环境研究所,高级工程师


分会场3

飞行器载荷环境与响应分析

召集人:潘忠文、王长庆、李海波、杨   强、

洪良友

主要议题:

  • 飞行器数字化与仿真技术

  • 外激励精细化表征技术

  • 动静载荷设计方法

  • 声振环境预示方法

  • 冲击环境模拟技术

  • 动力学响应与优化设计方法

◆报告题目1:力学超结构设计与数据驱动优化

→丁  千 天津大学,教授


◆报告题目2:基于计算力学仿真和数据驱动的先进结构材料设计

→柳占立 清华大学,教授


◆报告题目3:电动伺服系统非线性动力学数字孪生

→徐  超 西北工业大学,教授


◆报告题目4:航天工程中的机械冲击问题研究

→李炳蔚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究员


◆报告题目5:运载火箭总体集成量化设计技术发展

→毛玉明 上海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研究员


◆报告题目6:静动等效的结构疲劳设计技术研究

→陈忠明 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研究员


◆报告题目7:飞行器仪器舱金属橡胶隔振系统的动力学响应及优化设计

→任志英 福州大学,教授


◆报告题目8:关于结构动力学模型修正问题的思考

→何 欢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


◆报告题目9:热防护材料及其结构损伤与断裂分析

→方国东 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


◆报告题目10:射流穿透自由面降载机理与跨介质无人飞行器测控研究

→蒋运华 中山大学,副教授


◆报告题目11:飞行器结构分布式感知,多场分布重建及典型损伤辨识方法

→曾 捷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教授


◆报告题目12:激光导引的全场图像振动测量及缺陷检测方法

→傅  愉 深圳大学,教授


◆报告题目13:极端服役环境下材料力学参量原位测试技术和装备

→张建海 吉林大学,教授


◆报告题目14:非线性流固耦合系统动力学模型降阶与响应预测

→周进雄 西安交通大学,教授


◆报告题目15:航天器力学环境数智化实践与思考

→张  利 上海卫星装备研究所,研究员


◆报告题目16:整流罩轻质化全频段复合降噪技术研究

→王明杰 北京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高级工程师


◆报告题目17:主被动协同智能热防护的在线感知与动态数据驱动调控

→杨  强 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教授


◆报告题目18:基于数字孪生的虚实协同试验方法研究

→刘  超 清华大学,副研究员


◆报告题目19:全域高精度数字孪生强度监测与评估技术

→田  阔 大连理工大学,教授


◆报告题目20:基于等几何的多孔双向功能梯度板的力-热耦合屈曲分析

→张春利 浙江大学,教授


◆报告题目21:热环境下机织复合材料及结构失效行为研究

→黄  凯 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


◆报告题目22:基于数据驱动的结构高维多保真建模与动力学不确定性传播全场分析

→刘  杰 湖南大学,教授


◆报告题目23:跨尺度结构高效不确定性拓扑优化方法

→王  磊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


◆报告题目24:面向可观测量诊断的本质相关流动分解方法及其应用

→吕本帅 北京大学,研究员


◆报告题目25:冲击环境下发动机油膜阻尼器支承-转子系统动力学特性试验

→张广辉 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


◆报告题目26:中高频声振环境特征参数的试验、计算与管理

→程修妍 北京理工大学,实验师


◆报告题目27: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残余应力检测与调控技术

→吴 琼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


◆报告题目28:航天飞行器动载荷分析与试验验证技术

→李  哲  北京强度环境研究所,高级工程师


◆报告题目29:基于CUF理论的航天薄壁梁/板结构热冲击动力响应研究

→周晓亮  浙江农林大学,讲师


◆报告题目30:考虑界面粘滞-滑移行为的圆柱薄壳法兰非线性动力学建模与分析

→亓泽宇  北京大学,博士




分会场4

实战化数字化验证技术

召集人:苗  军、朱曦全、胡彦平、吴峥涛、

胡恩来

主要议题:

  • 实战化的基本理论

  • 实战化环境分析

  • 实战化与可靠性

  • 实战化试验验证考核方法

  • 实战化与试验鉴定

◆报告题目1:高空电磁脉冲环境模拟及试验防护技术

→陈维青 西安维国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研究员


◆报告题目2:推进剂老化机理及装药寿命评估方法研究

→许进升 南京理工大学,教授


◆报告题目3:核设施退役智能数字化平台开发

→田万一 湖南大学,副教授


◆报告题目4:飞行力学环境数字化虚拟试验及可视化技术研究

→王玉山 北京曼索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


◆报告题目5:服役条件下电子封装界面的变形损伤

→黄千云 天津大学,教授


◆报告题目6:离子腐蚀水环境下金属疲劳寿命评估方法

→于红军 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


◆报告题目7:装备贮存延寿试验技术及应用

→胡恩来 北京强度环境研究所,研究员


◆报告题目8:武器装备雷电试验考核方法

→熊  秀 西安爱邦电磁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正高工


◆报告题目9:基于磨损机理的折叠机构可靠性验证与评估技术

→刘远达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战术部,工程师


◆报告题目10:装备实战化可靠性验证技术与实践

→车昱娇 北京强度环境研究所,工程师


分会场5

可靠性理论与方法

召集人:刘  宇、龙湘云、关雪飞、胡伟飞、

倪冰雨、肖  蜜

主要议题:

  • 系统可靠性理论

  • 可靠性统计

  • 可靠性数学

  • 可靠性设计

  • 不确定性量化

  • 软件可靠性

◆报告题目1:机器学习驱动复杂结构不确定性传播

→石  岩 香港城市大学,助理研究员


报告题目2:基于交叉熵优化及自适应物理神经网络的可靠性分析方法

→陈振中 东华大学,教授


◆报告题目3:Advanced probability reanalysis techniques for efficient estimation of system failure probability function

→李璐袆 西北工业大学,教授


◆报告题目4:基于物理数据驱动可靠性拓扑优化设计

→孟  增 合肥工业大学,教授


◆报告题目5:基于失效可能度的发动机典型结构可靠性分析与设计

→王  攀 西北工业大学,教授


◆报告题目6:多阶段任务装备体系可靠性评估与分析研究

→张靖如 电子科技大学,博士后


◆报告题目7:基于多智能体协同的航空发动机结构可靠性设计方法

→费成巍 复旦大学,研究员


◆报告题目8:一种可实现无偏估计失效概率的代理模型加速子集模拟方法

→马远卓 河海大学,副教授


◆报告题目9:基于自适应E-SVM的铰链梁可靠性设计优化

→李晓科 郑州轻工业大学,副教授


◆报告题目10:基于深度核混沌多项式的高维不确定性传播方法

→刘竟飞 河南工业大学,助理教授


◆报告题目11:结构响应边界求解的序列模拟策略

→倪冰雨 湖南大学,副教授


◆报告题目12:量子退相干下的可靠性研究

→王晓光 浙江理工大学,教授


分会场6

退化机理与失效物理

召集人:张显程、王庆华、朱明亮、王晓钢、

童哲铭、司小胜、程   昊

主要议题:

  • 力-热-化、腐蚀-老化等多学科退化机理

  • 加速退化机理

  • 疲劳损伤机理

  • 复杂系统多层级关联失效物理

◆报告题目1:装备中的结构失效与疲劳寿命预测

→李  建 中物院四所,副研究员


报告题目2:316L多轴变幅疲劳实验及数据增强研究

→孙兴悦 天津大学,副教授


◆报告题目3:热预应力下RPV用钢的增韧机理与断裂韧性估计

→李曰兵 浙江工业大学,教授


◆报告题目4:镍基单晶高温材料疲劳失效的原位实验研究

→王  振 重庆大学,副教授


◆报告题目5:服役环境下单晶合金高温氧化腐蚀一蠕变机理与损伤评定

→裴海清 西北工业大学,副教授


◆报告题目6:失效物理驱动的粉末高温合金裂纹扩展概率建模方法

→刘  茜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教授


◆报告题目7:高温熔盐储能装备材料的腐蚀机理与力-化耦合开裂行为预测

→王小威 南京工业大学,教授


◆报告题目8:高端旋转机械典型振动故障智能诊断与自愈调控关键技术研究

→潘  鑫 北京化工大学,教授


◆报告题目9:数据分布质心桥接的机械装备协同智能诊断

→杨  彬 西安交通大学,助理教授


◆报告题目10:基于贫信息数据的多学科可靠性优化设计及代理模型技术

→方鹏亚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副教授


◆报告题目11:耐疲劳航空铝合金结构设计与性能优化

→刘  飞 中国科学院力学所,助理研究


◆报告题目12:非线性随机退化设备剩余寿命预测的反向建模直接法

→李天梅 火箭军工程大学,副教授


分会场7

可靠性试验与仿真

召集人:陈云霞、勇  珩、刘信恩、吴建国、

熊芬芬

主要议题:

  • 可靠性试验理论与方法

  • 复杂综合环境等效模拟理论与再现

  • 可靠性加速试验理论、模型与技术

  • 可靠性试验验证与评估

  • 模型V&V

◆报告题目1:自动故障诊断建模技术与平台开发

→刘 杰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教授


报告题目2:航天器产品可靠性试验验证技术应用与展望

→黄首清 北京卫星环境工程研究所,研究员


◆报告题目3:轻武器可靠性建模与仿真试验

→苑大威 中国兵器工业第二O八研究所,正高工


◆报告题目4:航空发动机齿轮传动系统非线性动力学分析与失效判定方法研究

→任  民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


◆报告题目5:涉及离散连续混合变量的复合材料结构可靠性优化设计

→安海潮 北京理工大学,副教授


◆报告题目6:基于点云深度学习的DCK系统可靠性评估方法

→任成坤 重庆大学,助理教授


◆报告题目7:高熵合金的变形机制及智能优化设计

→李 甲 湖南大学,教授


◆报告题目8:预紧连接结构非线性动力学预测

→王  东 中物院总体所,副研究员


◆报告题目9:手动截止阀动作可靠性高效验证与状态识别方法研究

→乔红威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二所,研究员


◆报告题目10:CFD数值模拟可信度评估平台研发

→肖  雄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计算空气动力研究所,工程师


◆报告题目11:仿真可信度分析及校验技术发展展望

→王瑞利 河南省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研究员


◆报告题目12:复杂装备函数型响应的模型确认与评估

→张保强 厦门大学,副教授


◆报告题目13:装备多效应耦合试验及仿真技术研究

→赵朋飞 航天科工二院二〇一所,研究员 


◆报告题目14:智能模型的不确定性量化与校准

→宋述芳 西北工业大学,教授 


◆报告题目15:不确定环境下无人地面平台可靠性轨迹规划研究

→尹建华 北京理工大学,副教授


◆报告题目16:面向有限数据的模型确认方法与实践

→王言金 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研究员 


◆报告题目17:失效概率估计中结合t分布似然的自适应并行试验设计准则

→王洪桥 中南大学,副教授 


◆报告题目18:面向数字孪生的不确定性量化及模型确认研究进展

→李贵杰 大连理工大学,副教授 


◆报告题目19:多源不确定性下高强度钢焊接结构裂纹扩展数值模拟与验证

→张小玲 电子科技大学,教授


◆报告题目20:基于演化过程的效能评估模型验证与准则分析

→段晓君 国防科技大学,教授 

 

分会场8

故障诊断与健康管理

召集人:曹宏瑞、陈传海、冯  珂、乔百杰、

王  冬

主要议题:

  • 自主故障诊断与预测技术

  • 混合智能诊断与预测技术

  • 数据处理与多源信息融合

  • 智能故障诊断与预测方法

◆报告题目1:基于扩展故障树的隐匿故障可靠性分析与应用

→喻天翔 西北工业大学,教授


报告题目2:考虑高维监测数据时空依赖关系的航空发动机深度剩余寿命预测研究

→王  磊 西南交通大学,特聘副研究员


◆报告题目3:风电机组时变工况智能故障诊断的时-空建模方法研究

→付  洋 广西大学,助理教授


◆报告题目4:数据与知识共驱的装备智能故障预测与可靠服役保障研究

→黄承庚 电子科技大学,副教授


◆报告题目5:智能轴承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方法研究

→任智军 西安交通大学,助理教授


◆报告题目6:基于稀疏测度的旋转机械故障特征提取方法研究

→侯炳昌 重庆大学,副教授


◆报告题目7:复合材料结构冲击监测稀疏正则化方法研究

→刘军江 西南交通大学,助理教授


◆报告题目8:航空发动机转子叶片叶端定时多维测振健康监测研究

→朱昱达 中国矿业大学,讲师


◆报告题目9:锂电池早期寿命预测与健康管理方法研究

→孔金震 河北工业大学,副教授


◆报告题目10:重大装备磨损退化数字孪生建模及应用

→王  硕 西安交通大学,副教授


◆报告题目11:基于数据驱动的民机装备智能运维技术研究

→朱  军 西北工业大学,副教授


◆报告题目12:物理信息协同神经网络驱动的高端装备健康监测及寿命预测技术

→雷子豪 西安交通大学,副教授


分会场9

可靠性工程应用

召集人:谢朝阳、李海波、鲍  珂、张子剑、

石先杰

主要议题:

  • 工程装备系统

  • 电子信息系统

  • 量子系统

  • 智能系统

  • 生命系统及新兴系统

◆报告题目1:可重复使用火箭可靠性:挑战、方法与实践

→李文钊北京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研究员


◆报告题目2:基于多物理场耦合的控制棒驱动机构的时变可靠性评估

→付国忠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高级工程师


◆报告题目3:确信可靠性理论及其应用

→李晓阳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


◆报告题目4:基于可靠性的结构精准设计与寿命评估

→郝  鹏大连理工大学,教授


◆报告题目5:重复使用运载火箭航班化复用路线探索与实践

→吴  松上海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高级工程师


◆报告题目6:基于物质点法的随机爆炸问题分析方法研究

→陈卫东哈尔滨工程大学,教授


◆报告题目7:高能效宽脉冲强冲击试验与测试技术

→钞红晓西北机电工程研究所,研究员


◆报告题目8:基于PoF与QMU的高可靠装备可靠性工程实践

→丛  森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电子工程研究所,研究员


◆报告题目9:旋翼飞行器无疲劳零维护服役周期下的结构状态认知使能技术

→谌广昌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研究员


◆报告题目10:特种车辆载荷谱设计及加速试验技术

→王  玺北京航天发射技术研究所,研究员


◆报告题目11:数据与知识联合驱动的飞机着陆动力学与安全研究新视角

→李双宝中国民航大学,教授


◆报告题目12:面向性能裕量分析的VV技术应用探讨

→谢朝阳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总体工程研究所,研究员


◆报告题目13:船舶基础机电产品多应力加速退化试验与寿命预测

→陈  荣 浙江理工大学,副教授


◆报告题目14:新型直线内燃发电装备可靠性智能诊断与预测技术

→贾博儒北京理工大学,副教授


◆报告题目15:微系统封装工艺中结构力学可靠性相关技术的应用探讨

→李   逵 北京航天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高级工程师


◆报告题目16:计及模型不确定性的预制装配式风电混塔可靠性分析

→万志强西北工业大学,副教授


◆报告题目17:基于随机参数影响的运载结构安全系数精细化设计研究

→盖京波  哈尔滨工程大学,副教授


◆报告题目18:一种新的非平稳非高斯随机振动加速试验方法与模型

→蒋  瑜国防科技大学,教授


◆报告题目19:基于LabVIEW的吊舱架液压系统实时监测与数据采集平台设计

→梁西昌  山东大学,高级工程师


◆报告题目20:基于灰关联熵的舰载装备复合材料结构值班可靠性环境敏感性分析方法

→冯国林北京强度环境研究所,高级工程师


分会场10

可靠性前沿与新兴技术

召集人:刘振宇、宋学官、刘  杰、王泽群、

姚  雯

主要议题:

  • 人工智能

  • 多源数据融合

  • 数字孪生

  • 云计算

  • 物联网等共性支撑与新兴技术

报告题目1:机载外挂复杂工况下挂飞可靠性问题浅谈

→刘相秋 中国空空DD研究院,研究员


◆报告题目2:多场耦合电接触行为及瞬断失效分析

→沈  飞 天津大学,副教授


◆报告题目3:混合孪生驱动的可靠性分析中融合建模与不确定性量化技术研究

→陈敬一 国防科技大学,助理研究员


◆报告题目4:面向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的分离机构智能健康监测与可靠性演化分析

→撒国栋 浙江大学,副教授


◆报告题目5:直升机旋翼气动与多学科设计优化方法

→许建华 西北工业大学,副研究员


◆报告题目6:铀浓缩用高精度电动真空调节阀研制

→王  伟 西安航空制动科技有限公司,正高工


◆报告题目7:Bayesian model inference with complex posteriors

→魏鹏飞 西北工业大学


◆报告题目8:风电装备数模联动剩余寿命预测方法研究与工程应用

→李乃鹏 西安交通大学,副教授


◆报告题目9:Towards reliable fatigue assessment of offshore wind turbines subject to combined environmental loads and uncertainties

→Zhoukai 香港理工大学,助理教授


◆报告题目10:基于物理信息神经网络的材料寿命预测

→司武俊 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


◆报告题目11:广域分布式民航机队智能维护与资源协同调度优化研究

→朱  颖 上海交通大学,助理研究员


◆报告题目12:航空液压作动产品高可靠装配技术与案例

→杜少光 中航工业西安飞行自动控制研究所,副总工艺师 


◆报告题目13:非理想实采数据驱动的复杂装备运行状态估计与智能运维关键技术研究

→郏维强 浙江工商大学/浙江大学,研究员 


分会场11

“未来之星”——研究生专题论坛

召集人:龙湘云、张  忠、王  龙

注:为了传承强度、环境与可靠性领域的学术精神,激励年轻学生参与专业创新发展,会议特别设立了“未来之星”研究生专题论坛,并将评选优秀报告。

报告要求

大会特邀报告,每个报告时长30分钟;

分会场邀请报告,每个报告时长20分钟;分会场交流报告,每个报告时长15分钟;

报告提交截止时间:2025年9月12日。

注:本次会议为公开级,所有材料均需提供本单位保密审查证明。



INVITATION

会议报名及缴费



会议报名

扫描下方二维码填写参会回执。若申请作分会场学术交流报告,请在回执中勾选相应的分论坛,并填写报告名称,申请截止日期:2025年9月14日

会议期间统一安排食宿,住宿费用自理。如需住宿,请勾选住宿需求,享受协议优惠价,截止日期:2025年9月10日。

注:房间价格:

498元/间(含早)(18号楼)、

350元/间(含早)(12号楼)。

住宿酒店:西安 陕西宾馆(西安市雁塔区 丈八北路1号)


参会人员请扫码进群,会议相关事项将在群内通知。


会议缴费

8月31日(含)前缴费:普通代表2200元/人,学生代表1200元/人;

8月31日后缴费:普通代表2500元/人,学生代表1500元/人。

本次会议由湖南星合科技会展服务有限公司代为收取会议费,可选择对公汇款或扫码缴费方式。


(1)对公汇款

户    名:湖南星合科技会展服务有限公司

税    号:91430102MA4TE41H3M

单位地址: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湘湖街道展览馆东路顺丰楼402号

电话号码:13907315747

开户银行:长沙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金霞支行

银行账号:810000275362000001


(2)扫码缴费

扫描下方二维码完成会议缴费。




INVITATION

联系方式



会议联系人

韩   丽  138 1025 0150

于荣刚  138 1178 1406

阳   勇  137 7816 2016

龙湘云  183 7318 5732

王泽群  156 8255 1763

北京强度环境研究所

 中物院总体工程研究所

湖南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

2025年9月

END


热门标签: